读者园地

好书推荐

所在位置:首页-好书推荐

「一网读尽·主题书单」一套书,畅读中国古代史
「一网读尽·主题书单」一套书,畅读中国古代史
作者:利州区图书馆 著
出版社:暂无
出版时间:暂无
页数:未知
版次:未知

IMG_6757(20200616-095052).jpg?v=1711633594013


从秦汉到明清,中原历代王朝的国号有什么讲究?为什么要这样起?

IMG_6766(20200616-095542).jpg?v=1711633594013



“夏”的本意,有人认为是蝉。
甲骨文中有一组“夏”字,看字形,年代越久,看起来越像蝉。要注意,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,夏朝并没有给后世留下文字。但知道了甲骨文中“夏”字的写法,倒推回去,有人推测作者推测,在夏朝,“夏”这个字写出来一定更像蝉。
而且,历代文人墨客对蝉很有好感,曹植为蝉作过赋,虞世南为蝉作过诗,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。不少人喜欢佩戴玉蝉,正是看重了蝉高洁的品性。夏朝之前的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中,已经出现了玉蝉,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,也常有玉蝉的图案。这都是以蝉为“夏”的佐证。
“夏”,作为中原历代王朝的第一个国号,意义神秘而美好。



“商”作为国号,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,“殷”。商朝遗址,叫“殷墟”而不叫“商墟”,司马迁著《史记》,有《夏本纪》《殷本纪》《周本纪》,并没有《商本纪》!《诗经》《尚书》以及《左传》中,“殷”和“商”经常混着用。
按理说,一国之号非同小可,哪能一会儿叫这个一会儿叫那个呢?
这个问题,起码在汉朝就开始讨论了。有人说成汤建国时,立国号为商,那时候都城在亳,后来盘庚迁都到了殷,国号就改成殷了。也有人说,没有改国号这回事,迁都之前,“殷”已经普遍使用,迁都之后,“商”也普遍在用。
近代学者研究甲骨文,也得出一条线索,在商朝人自己的文字中,自始至终都管自己叫“商”,没有把自己叫“殷”。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中,才称商朝为“殷”。
有人猜测,“商”,是商朝人对自己国家的叫法,是自称;“殷”,是后世的人对商朝的叫法,是他称。就好比一个人有大名,别人又给他取了诨名。


IMG_6758(20200616-095056).jpg?v=1711633594013




在甲骨文中,“周”字的字形看上去像田野中间点了几个点,它的本意是“田野种禾”,一群人在田间劳作;在有些金文中,田野下面加了一个“口”,意义应该是农业劳动养活人口,人丁兴旺。
“周”这个国号和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传说周朝有一位叫“弃”的先祖,弃驯化了一种植物,能够为人们提供粮食,这种植物叫“稷”,社稷的稷。稷是谷物,后来引申为庄稼、粮食的总称。那个时候,这个民族就叫“周”了。
后来,周民族迁居到了岐下之原,在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,继续发展农业,并成为了商的邦属。三代之后,周灭商,“周”,也从一个族名变成了一个国号。

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,秦人有一位先祖叫非子,非子替周王朝养马,因为马养得好,周王室封了一块地给他,就是秦。非子得到封地,成了周王朝的附庸国。有学者考证,这块封地,在今天陕西宝鸡市东的千河、渭水交汇处。
得到封地以后,秦国开始奋斗了。非子往后数三代人,接班的是秦仲,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,去和西戎打仗,结果秦仲战死。秦仲的两个儿子继续作战,成功打败西戎,相继被封为庄公和襄公,秦也变成了诸侯国。
到赢政一统天下时,秦国已经奋斗了五百多年。不过秦王朝仅仅延续了十五年,便土崩瓦解,被汉朝取代。不过,“秦”这个国号,威名远播海外,被视为中国大一统皇朝的象征。


IMG_6759(20200616-095100).jpg?v=1711633594013

(推荐阅读)

图书馆.png?v=1711633594013




《汉书·萧何传》记载,秦朝统治残暴,各地纷纷起事,他们约定,“先入定关中者王之”,谁先攻入关中,荡平秦国故地,谁就是关中王。
刘邦先攻进去了,按理来说他应该是关中王。然而项羽不守约定,立刘邦为汉王,刘邦大为不满,很生气。萧何等人劝他说,时局对我等不利,现在还是接受吧。
刘邦权衡之下,接受建议,赶到汉中郡就任汉王。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,仅仅四年之后,公元前202年,刘邦就在楚汉之争中获胜,当上皇帝。“汉”,也就成为了新王朝的国号。
“汉”的寓意,其实非常好。古字中,“汉”的左边是水,右边是土,望文生义的话,就是水滋润着的大地,河流环抱的大地,非常美好的地方。
刘邦之所以封为汉王,因为他的制所在汉中郡,汉中郡又得名于汉水。传说,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相似,所以银河在古代人口中,也叫“汉”或者“天汉”。




公元589年,杨坚攻破南朝陈国,天下一统。
杨坚的父亲杨忠,是前朝北周的随国公。后来,杨坚接了父亲的班儿,也是北周的随国公,后来还当上了随王。
公元581年,随王杨坚逼迫北周皇帝让位,按照惯例,杨坚建立的新朝,应该和他“随王”的称号保持一致,也就是随朝。前面人家魏和晋都是这么干的。
那为什么杨坚不用随便的“随”,而用后来这个隋朝的“隋”呢?这俩字的区别,主要在于有没有那个走之旁。
在杨坚看来,他前面的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,都只有十几二十年的国运,他自然不愿意步这些朝代的后尘。而随便的“随”,有“跟随”“随从”的意思,跟在这么一大群短命王朝后面,晦气。所以他把这个走之旁去了,意思是不跟随,不做短命王朝。
不过呢,事与愿违,隋朝还是相当短命,只延续了三十多年,就被唐朝取代。


IMG_6760(20200616-095105).jpg?v=1711633594013

(推荐阅读)

图书馆.png?v=1711633594013






公元618年,李渊逼迫隋帝杨侑让位,开创唐朝。“唐”这个国号,和秦、汉一样,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,而且远播海外,哪儿哪儿都有一座唐人街。
李家人为什么以“唐”为国号?
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,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,在西魏时就是柱国大将军,死后追封为唐国公,李渊的父亲承袭了爵位,还是唐国公,李渊本人呢,更是由唐国公进封为唐王。这样看来,李渊以“唐”为国号,顺理成章。



公元960年,后周多位将领发动陈桥兵变,赵匡胤黄袍加身,建立宋朝。赵匡胤为什么以“宋”作为国号?
后周时代,赵匡胤是殿前督点检,相当于中央禁军的统帅,地位相当显赫。同时,他还是宋州节度使。
虽然赵匡胤常驻在京师,和100多公里外的宋州并没有多少密切关系,但宋州节度使是一个非常荣耀的官职,也是他担任的地方上的最高长官。陈桥兵变后,赵匡胤匆匆忙忙以“宋”为国号,很明显,这个“宋”就是从宋州节度使那儿来的。

IMG_6761(20200616-095110).jpg?v=1711633594013


大元

公元1271年,蒙古军对南宋的攻势不断取得胜利。这一年,他们以“大元”为国号,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新的国家。元朝,是第一个并非由汉族人建立的全国性政权。
这一年,忽必烈发布了一个诏书,叫《建国号诏》。为什么以“大元”为国号,这个诏书说得明明白白,相当国号的官方说明书。
诏书中说,“元”,取自《易经》,“大哉乾元”,它象征着万物生长的开始,又有一种辽阔而协调的境界。
这个国号没什么故事可讲,不过,蒙古人肯花这么多心思研究国号,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。不仅国号,蒙古人还依照中华传统,延续了年号、庙号等等制度。这说明蒙古人在清晰地表态,他们想建立一个中原正统王朝,而不单是一个武力强横的政权。

大明

公元1368年,朱元璋即皇帝位,定国号为“大明”。
“大明”这个国号的渊源,据说要从韩家人开始讲起。元朝末年,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,各地纷纷起事。韩山童、韩林儿两父子,聚集了一大批佛教信徒,说,“天下当大乱,弥勒佛下生,明王出世。”
韩山童宣称自己就是转生的弥勒佛,当今的“明王”,号召信徒拥戴他,推翻元朝。不过没过多久,韩山童就被逮住杀了。
韩林儿继续父亲的事业,父亲是“明王”,他就自称“小明王”。韩林儿打出的旗号是反元复宋,他确实建立了一个小政权,国号就是宋。
不过,这个小政权没能坚持多久,只有12年。这中间,韩林儿还封了朱元璋为吴国公。朱元璋立国号为“大明”,可以看出来,明显和韩林儿“小明王”的称号有承袭关系。
另外,就“明”这个字本身来说,实在是一个加分的国号。它由“日”和“月”组成,千百年来,日月一直是中原王朝祭祀的对象,国号和祭典能完美契合在一起,当然是大吉大利。

IMG_6762(20200616-095114).jpg?v=1711633594013


图书馆.png?v=1711633594013



大清

公元1636年,爱新觉罗·皇太极在盛京称帝,国号为“大清”。
但很多人猜测,当时大清的国号和年号,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压制大明。毕竟当时他们还在和大明王朝战斗,八年之后,朱由检才自缢于煤山寿皇亭。
在当时,清妙、清汉、清穹都是关于“清”的常见词,这些词都和“天”有关系。而满洲人向来崇拜“天”,视“天”为最高的所在,期盼上天护佑国家。而“明”字分开为日月,虽然日月都在天上,但天同时包容了日和月。于是乎,“大清”在气势上胜了“大明”。
另外,“清时”“清明”“清晏”“永清四海”这些词,在乱世之中肯定广受欢迎,象征清除乱世苦难,还天下一片清明。

IMG_6763(20200616-095120).jpg?v=1711633594013


“美哉,变动不居而又蕴含深意的中国历代国号;伟哉,沿用不衰而又凝重气派的中国古今名号;妙哉,来源不一而又呈现特征的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”。
—— 《吾国与吾名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图书馆.png?v=1711633594013


扫码进入利州区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
点击【首页】-【主题书单】即可阅读本期内容
万千图书 | 一网读尽


IMG_6756(20200616-093742).jpg?v=1711633594013



友情链接 利州区人民政府网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雅安市图书馆 石棉县文化馆 天全县图书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