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之思:我曾以为自己无法建立任何亲密关系丨图书馆精品新书速递
- 发布时间:2025-08-29 09:06:31
- |
- 作者:利州区图书馆
- |
- 阅读次数:31次
为什么我在感情里总是患得患失?
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迎合对方,讨好对方?
为什么我总想从一段关系中逃走?
失恋后,为什么只有我很难走出来?
从小生活在高压、混乱的环境里,长大以后变得敏感又拧巴,我能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阴影吗?
在糟糕的家庭长大的孩子,可以摆脱世代创伤,养育好自己的小孩吗?
人生在世,必然与他人产生联系。而“爱”作为其中一种联系形式,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。
然而,爱并非一种本能。
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希·弗洛姆提出:“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,而是一门艺术,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。”
七夕之际,让我们从亲密关系中那些让人头疼、困惑的问题出发,一起聊聊“爱”。
三十多年来,在伴侣关系咨询室里,英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苏珊娜•阿布斯接待过形形色色的情侣,他们每个人面临的困境各不相同,而她把这些案例加以总结,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亲密关系的复杂一面。
许多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失恋,但对一些人而言,这是一件很严重的创伤性事件,会引发各种失智行为。
然而,错误地应对失恋,不仅难愈伤痛,更容易带着旧伤在新恋情里重蹈覆辙。
本书作者基于长期的执业经验,结合脑神经科学等理论知识,为失恋者走出“至暗时刻”提供一份指南。
对长期伴侣来说,什么是真正重要的,哪些是可以不计较的?为什么一见钟情不靠谱?如何在合适的时机确定关系?
好的亲密关系不会凭空出现,它是我们一系列决定和行为产生的结果。
谷歌行为经济学研究员洛根·尤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,解答了一系列非常实际的情感问题,指导我们在两性关系中做出决定,谈一场理性的恋爱。
在心理学家巴里·温霍尔德看来,人们之所以难以经营好亲密关系,实际上跟原生家庭密切相关。
如果在原生家庭中,一个人曾经历过忽视、责难、抛弃甚至虐待,那么他便很难与人建立起安全、舒适的关系。
不过,这些创伤并非无法治愈,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养育重新拥抱爱与亲密。
在“不会爱自己”背后,往往隐藏着很深的心理真相:在糟糕的养育中形成的不配得感;从未被看见和接纳,因而常常无视自己、讨好对方;活在被抛弃的恐惧里,不断消耗自己、割让界限。
知名心理咨询师周小宽从50个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出发,带我们走出自我攻击的沼泽,学会与自己和解。
无需亲自去市场购物,随心所欲发起远距离交谈,逐渐适应居家办公。
在数字化时代,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,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。但这也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。
在现代社会,个体常见的心理问题,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成因。
本书跳开个体视角的局限,从生理学、历史、法律等外部视角,探讨孤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,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。
很多心理疾病是结构化的社会问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。而理解社会,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开心结,找寻解决的途径。
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和水无田气流两位社会学者,聚焦职场分工、家务承担、育儿责任等具体领域,剖析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,引导我们超越个体经验局限,结合更广泛的层面去思考:在当下社会环境中,自身究竟渴望建立何种亲密关系模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