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网上展厅

所在位置:首页-网上展厅

利阆道 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明珠

  • 发布时间:2024-07-16 15:16:55
  • |
  • 作者:利州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428次

01.png?v=1732199329942

02.png?v=1732199329942

 

张文良 魏海平 文/图
  利阆道,也称广宁驿道,是明清时期利州(广元)至阆中的蜀道,因阆中古称保宁府,故有此称。作为古代东川道的一部分,利阆道从利州与金牛道分道南行,由大南山南麓的古南驿道逶迤南下阆中,于阆中连接米仓道。
  随着岁月流逝、时光更迭,昔日车马喧嚣的利阆古道,早已渐行渐远,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。


踏上古道
探寻兴衰背后的故事
  “莺花画春空,骢马行利阆。”明代罗玘《送金侍御巡按云南便道省亲》诗中记载,明代即有利阆道之称。
  近日,笔者一行从广元市利州区南河街道接官亭社区出发,踏上利阆古道,探寻其兴盛和衰落背后的故事。
  唐宋时期,嘉陵江与南河交汇处,是个万商云集的渡口,水陆交通方便,因此,这个地方成为官员上任或离任的必经之地。所以古人选择在南河嘉陵江畔建亭,专供迎接官员到利州上任,或者卸任离开利州时举行欢送仪式所用,被称为“接官亭”。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。接官亭现只存遗址,亭子何时被毁,未见文字记载。
  利阆道利州段,从县门铺(今利州大酒店处)至南河接官亭出城,途经小垭村的大垭口、拦马沟、杏树垭、赖巴石,回民村的思贤铺(党家)、檬子树沟(回民村委会),界牌村的界牌垭口、贺家石巴、三道拐、水观音、巴岩店;过青龙村的驿地河坝、独善桥河,金鼓村的龙潭大桥、道欠房、牌坊弯、龙潭老场、三柏一座坟、胡家店房、黑岩堡,直到柏佛村的郭家垭、柏佛寺场上、石板梁,全长30公里左右。
  笔者从利州区文管所了解到,利阆古道沿途有不少重要地标:利州南渡—小垭口驿道—石圈子(歇马驿)—柏林沟驿—肖家山—帽盒山—乔子坝—施店驿—八字关—金针铺—烟灯山—白鹤铺—木马镇停船寺—汉昌青山驿—东青驿寻乐书岩—一碗水—伏公铺—槐树驿—苍溪临江寺—苍溪县城(古苍溪驿)—烟峰楼—五里子—瓦口隘—土地关—锯山关—巴巴寺—阆中。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,是今天这一带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。
  迎着初夏晨曦,从接官亭沿着利阆道,我们踏着林间斑驳石径,朝着南山密林进发。
  漫步古道,不仅要穿越山涧密林、纵横沟壑,更要跨越整个南山山麓。古道悠悠,凸凹不平的青石上马蹄留下的深坑,见证了古道悠久的岁月和艰难的行程。
  驿道上依稀可见的饮马池、望乡台、上马石、下马石,令人不禁遐想,南来北往的客商赶着运货的骡子、马匹,骑马乘轿的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,在古道上云集交流,该是怎样一番盛况。
  经过近6公里的攀爬,终于登临南山之巅——大垭口。坐亭歇息,清风拂面,心旷神怡。俯瞰古城利州,山环水绕,城市风光,尽收眼底。城周群山,层峦叠嶂。凤凰楼、红军塔、来雁塔,点缀其山巅,宛如星点。滚滚嘉陵江,悠悠南河水,玉带环绕,柔媚翩跹。利阆古道,就在其间穿行。


利阆古道
一度成为入蜀主通道
  蜀山多险峻,蜀道亦坎坷。广义的蜀道是指古代关中地区翻越秦岭、巴山到达蜀地的多条道路;狭义的蜀道指以汉中为中点,北干道位于陕西地区,南干道多在四川境内的秦蜀古道。其中北有故道、褒斜道、傥骆道、子午道,南有金牛道、米仓道、荔枝道。
  金牛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四次重大变迁,其中明代至清康熙二十九年,金牛道进入广元境内后,不再经剑阁至成都,而是经广元市利州区、昭化区、苍溪县至阆中,再经阆中至成都,此条道路后世也称为“利阆道”。
  同行的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、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推测,利阆道形成的原因,应为蜀汉以后,先是金牛道因剑阁栈道长年失修,毁坏严重而不能通行,至汉末到晋代,形成了入川通道——米仓道。而米仓道过于崎岖险峻,也逐渐荒废。于是从利州经阆中至成都便成了中原入蜀的主要通道。从利州可以坐船直下阆中,十分快捷方便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在清初时,因战争之乱,阆中当时又是临时省会。朝廷官员入川必须到阆中也只能走利阆道,文人雅士、行商贩夫都常年往来于此。
  据史料记载,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九月,“庚申,修《寰宇通衢》书成”,因此东线成为主驿路的时间不会晚于此时。又,洪武二十四年(1391)至二十五年(1392)间,景川侯曹震奉命修治西南驿路,“自二月初七日兴工,五月十五日工歇;至秋九月初一兴工,次年正月十五日工毕,凡八阅月”,其中“保宁驿道至陕西汉中府界,委成都后卫指挥佥事王清,提调军民以修治之”。《明实录》及杨慎《景川曹侯庙碑记》亦分别记录道:“(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)己未,命景川侯曹震往四川治道路……复辟陆路,作驿舍邮亭,架桥立栈,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,至贵州以达保宁通陕西,由是往来者便之。”“皇明洪武中,命景川侯曹公震往平治之。陕西自宝鸡达汉中,贵州自永宁达云南之曲靖,四川自保宁达于利州……川陕云贵四处,东西南北,广轮经纬,五千余里,置驿奠邮。”驿路的变迁,似与此次大规模的道路修治有关。故,金牛道南段东线开始成为主驿路的时间,大致在洪武二十五年(1392)至二十七年(1394)之间。直到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,历时298年,利阆道成为主要官道,因为明代设立守巡道建置,川北巡道治保宁府(阆中),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利阆道一度成为金牛蜀道的主要官道。


古道活化
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
  随着现代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,利阆古道贯通性、历史性、景观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也退出了盛极一时的历史舞台。
  “保护古道就是保护历史、保护文化,让更多人走上古道,也就能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。”在探访古道过程中,龙潭乡党委书记何兵告诉笔者,自去年8月,为还古道本来面貌,利州区对利阆古道两旁清杂去乱,让隐于密林杂草中的古道重见天日。
  “今天走古道的人,从贩夫走卒变成了徒步爱好者,但人气和热度不变。唤醒沉睡的古道,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复兴古老线路,带动乡村振兴。”何兵觉得,恢复古道不失为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。
  今年“五一”小长假期间,龙潭乡还在柏佛村举办了“古蜀道上的川北传统婚俗文化”活动,吸引了广元及周边县市游客近 2000 人,直播浏览量超1000万,当日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达1万余元,大大提高了利阆古道的知名度。
  “古道活化,给乡村带来发展机遇,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,促进了城乡之间人才、资本等要素流动、融合。”南河街道作为利阆道的起点,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兵也道出了他的见解,“目前我们不仅只看古道本身,注重其生态、景观系统,更要用新的发展眼光,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相融合,挖掘出古道新的价值。”
  近年来,广元市利州区立足蜀道文化保护传承、乡村振兴、蜀道完整性等因素,持续加大对利阆道利州段的保护与开发,构建文化旅游与三次产业全链条贯通、全过程融合、全要素参与的产业生态系统,让这颗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明珠,再次熠熠生辉。



友情链接 利州区人民政府网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广元市图书馆 成都图书馆 南充市图书馆